台灣大攜手藍色脈動打造「AI Ocean數據海洋」 科技賦能ESG
【記者蔡秀娥台北報導】台灣大哥大科技賦能ESG,推動「Tech The Dreamers科技‧夢想+」,助力社會創新團隊圓夢。第三屆獲選團隊為BlueTrend 藍色脈動,聚焦生物多樣性、海洋生態保育,由台灣大哥大基金會挹注超過200萬元科技夢想金,協助開發台灣民間第一套加入AI辨識功能的「AI Ocean數據海洋」海洋生物資料庫,今(10)日舉辦成果發表會,台灣大基金會執行長劉麗惠、BlueTrend 藍色脈動創辦人趙健舜、AI Ocean數據海洋體驗大使雷艾美分享第三屆專案成果,號召全民成為「海洋公民科學家」。

台灣大總經理林之晨表示,海洋是地球的命脈,然而,氣候變遷導致海洋生物瀕臨滅絕危機。據綠色和平研究報告指出,過去數十年間,過度捕撈導致 20 種魚類的漁獲量銳減,比起 80 年代漁獲量已減少超過 90%,更有近一半至三分之二的常見物種變得稀少。很開心與「BlueTrend 藍色脈動」合作,共同建置「AI Ocean數據海洋」海洋生物資料庫,號召民眾以不破壞海洋生態的方式,正確記錄海洋及海岸生物,創建完整的海洋生物圖鑑,逐步實踐生物多樣性淨正向衝擊(Net Positive Impact)。

台灣大基金會執行長劉麗惠表示,「Tech The Dreamers 科技‧夢想+」是為對世界有夢想及抱負的團隊而生,期望透過台灣大科技及夢想金的挹注,幫助社會創新團隊放大ESG影響力。
「BlueTrend 藍色脈動」的創辦人趙健舜表示,「BlueTrend 藍色脈動」是由一群熱愛海洋的人所組成的自媒體平台團隊,長期專注海洋保育等相關議題。此次與台灣大合作「Tech The Dreamers 科技‧夢想+」專案,加入AI辨識功能,優化系統架構,升級成為「AI Ocean數據海洋」海洋生物資料庫,邀請民眾隨拍、隨傳、隨知照片中的海洋生物物種,目前累積超過11,000張照片,透過AI,10秒辨識超過80種生物,包含「海底的神奇寶貝」海蛞蝓、明星物種綠蠵龜、常見無脊椎指標性物種海膽、海參等台灣常見的海洋生物。未來希望集結更多「海洋公民科學家」力量,蒐集大量海洋生物的照片,持續精進AI辨識的精準度,並於資料庫上導入多國語言,讓平台走向國際,擴大海洋保育影響力。
台灣大致力關懷生物多樣性發展,將2023年訂為台灣大生物多樣性元年,並發表《台灣大保護生物多樣性及零毀林宣言》,於營運過程中落實生物多樣性關懷,針對一切營運行為,包含基站設點及維護皆實施風險鑑別,考量依賴度與衝擊度,評估對生態和生物的影響,以避免在具有高自然價值與其鄰近區域進行活動,在全台海洋周邊的網路建設,皆以不造成當地動、植物生態棲息環境之傷害為最高準則,同時積極配合現場需求應用景觀融合工法,或採取共構或共站等方式布建基地台,減少對自然景觀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