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膠弱化珊瑚體質

螢光顯微鏡顯示微塑膠(綠色小點)夾雜於珊瑚體內的共生藻(紅色小點)之間。(海生館提供)

螢光顯微鏡顯示微塑膠(綠色小亮點)累積於珊瑚體內。(海生館提供)
【本報記者陳明道屏東報導】微塑膠弱化珊瑚體質,海生館研究引入先進生醫方法,揭示珊瑚健康風險。研究揭示了微顆粒塑膠的環境毒性,能透過干擾珊瑚代謝過程而弱化珊瑚體質,將使珊瑚更難抵抗各式的環境壓力,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知名科學期刊。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最新研究發現,粒徑約為PM2.5四倍的微塑膠顆粒會被累積於珊瑚的組織中,並促進珊瑚細胞的發炎反應以及引起免疫排斥現象,使得珊瑚體內特有的共生藻必須重新調整與珊瑚細胞間的免疫溝通來維持共生關係,並導致共生藻調整其代謝狀態,這意味著二者間共生現象的穩定性極有可能被弱化,而導致珊瑚的健康狀態受到影響,甚至是引起白化現象的發生。
目前研究已證實環境中微塑膠無所不在,導致海洋生物皆可能有微塑膠累積的情形發生,然而目前對於微塑膠能引起的健康危害卻所知有限。有鑑於此,海生館唐川禾博士與李幸慧博士在國科會研究計畫的協助下,開始投入海洋微塑膠污染對珊瑚健康危害的研究,並與台大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林靖愉教授合作,特別運用了現代生物醫學的研究技術與方法-代謝體學,全面地探究微塑膠危害生物健康的模式,這也讓珊瑚礁保護得以「風險管理」的前瞻思維來進行。
唐博士表示,環境中的微塑膠可透過其微小顆粒特性以及所含化學添加劑(例如:塑化劑)來干擾細胞的生化代謝過程,即使在較低風險的海洋微塑膠污染環境中,微塑膠仍然可被累積於海洋生物體內形成潛在的健康風險,其中對於珊瑚健康的危害尤其受到關注,因為珊瑚的健康直接攸關珊瑚礁生態系的功能表現。特別是在全球暖化環境變遷問題尚未被緩解之前,能夠有效掌控珊瑚健康條件,預警並避免海域污染造成珊瑚體質弱化,讓珊瑚保有充分健康底氣能度過環境劇變的考驗,實是當前國際珊瑚礁保護工作的重點。
基於珊瑚的生理生態特性與對人類社會經濟的重要性,海生館呼籲政府相關單位,能更關注珊瑚礁生態保護管理規範的與時俱進和有效執行,諸如珊瑚礁需要較高的海域環境品質標準,以及珊瑚健康的定期與完整監測。